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ag客户端app下载网址 > 新闻动态 >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:进口粮食被禁,300万人饿死却被丘吉尔嘲讽_地区_饥饿_稻米
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:进口粮食被禁,300万人饿死却被丘吉尔嘲讽_地区_饥饿_稻米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62

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,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场巨大的灾难,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。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将这场饥荒归咎于“战时需求剧增导致粮食价格飞涨”,暗示印度贫困人口因价格过高而买不起粮食。

然而,众多历史学家则持截然不同的观点,普遍将这场饥荒定性为“人为灾难”,直指英国殖民统治和严苛的战时管制政策是主要祸根。

当时,孟加拉是英属印度重要的稻米产地,大约占全印度稻米产量的三分之一。然而,孟加拉的普通百姓生活困顿,甚至在饥荒爆发的前几年,农村地区已有近半甚至多达四分之三的贫困人口处于半饥饿状态。

可以说,孟加拉人民的粮食安全基础极其脆弱,即便几十年后依然如此,而在战争的背景下,这种脆弱性更加凸显,随时可能引发灾难。

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的成因复杂多样。首先,战争因素极为关键。印度依赖从英属缅甸进口大量稻米,但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,切断了这条重要的粮食供应通路。

展开剩余86%

其次,自然灾害接踵而至。1942年印度农田爆发了大规模的褐斑病,孟加拉受灾尤甚。紧接着,1943年1月9日的飓风使大量稻田被海水淹没,粮食产量锐减。

更严重的是,英国殖民政府的各种恶劣政策加剧了危机。为了防止日军从缅甸进攻,英国在孟加拉东部实施“焦土政策”,销毁了沿海所有船只和粮食库存。1942年3月底,孟加拉总督约翰·赫伯特下令,摧毁孟加拉东部沿海的所有船只和稻米储备。

此外,英国殖民当局还颁布了“船只拒停”规定。为了保证其他战区的粮食供应,从澳大利亚等地运来的粮食船只被禁止在印度港口停靠,切断了印度获取运输和粮食供应的机会。

由此,天然灾害与人为阻碍交织,孟加拉和印度东部地区在1943年初便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。

印度资料显示,1942年12月20日,日本首次空袭加尔各答,这成为孟加拉粮食危机的导火索。大量市民逃离城市,粮商关门歇业,殖民当局没收了大米库存,只为供应加尔各答关键行业职员。

当年12月,殖民官员纷纷报告“突然且剧烈的”通货膨胀,稻米价格几乎翻倍。1943年初,粮食供应问题变得尤为严重。1942年1月,加尔各答40公斤大米价格不足6卢比,到1943年3月初涨至15卢比,5月中更攀升至31卢比,危机全面爆发。

1943年5月,孟加拉六个地区首次报告因饥饿而死亡的情况,这些地区包括恒河三角洲的蒂普拉、巴卡甘吉、迈门辛格、朗布尔、吉大港和诺阿哈利,后两个地区因属于“船只拒停”区,受创最重。

初期,饥饿主要侵袭农村贫困阶层,城市相对较少。但随着饥荒蔓延,粮价攀升,连富裕的城市和农村家庭也陷入经济困境,开始变卖珠宝和土地。1941年至1944年间,孟加拉土地转让激增,分别增长504%、665%、1057%和872%,大量中小地主破产,加入饥饿行列。

营养不良与饥饿导致免疫力下降,疾病肆虐,死亡率进一步上升。流离失所的人口增多,未掩埋的尸体滋生恶劣卫生环境,寄生虫和传染病爆发。

从城市到乡村,成千上万的贫困者沿街乞讨,景象凄惨。无数家庭破碎,儿童成了孤儿,在遍地饿殍的荒野和城镇自生自灭。一位英国教师回忆,曾目睹儿童在乞丐的排泄物中捡食未消化的食物残渣。

河流和水源遍布尸体,秃鹫和野兽啃食腐烂尸体,污染环境严重。

这场灾难还引发了“布荒”,大量纺织工人死于饥饿,加上进口渠道被切断,孟加拉和东印度地区出现了“无布可求”的状况。墓地被掘开,死者衣服被盗。街头穷人常遭抢劫,目标竟是他们身上最后一块布料,甚至因此爆发小规模骚乱。

灾难持续多年,1943年12月死亡率达到顶峰。年底丰收和其他地区粮食输入稍缓解饥荒,但1944年霍乱、天花和疟疾三次大流行使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。1945年和1946年,饥荒、经济困境和疾病虽减轻,但仍持续存在。

当时孟加拉人口约6000万,估计死亡人数在200万至400万之间。

西方对这场饥荒的研究一直模棱两可,甚至有学者讽刺地声称“当地并不缺粮”。

实际上,1943年前七个月,印度依然对外出口粮食,单大米出口就超过7万吨。1944年成立的“饥荒调查委员会”认为,1942至1943年旧米库存虽有不足,但仅缺少约三周需求,仅占6%。

该委员会还指出,粮价上涨幅度与供应下降不成比例,归咎于生产者囤积粮食期待高价,消费者恐慌购买囤积,贸易商投机,导致米价暴涨。

简言之,他们认为饥荒是由“意外原因”引发的粮食价格过高,让孟加拉民众买不起粮食。

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·森反驳了这种说法。他指出孟加拉“根本不缺粮食”,饥荒实质上是“交换失败”,粮食价格上涨速度远超农业工人工资和部分非农业商品价格。

数据显示,1943年孟加拉稻米产量比1941年高出13%,1943年产760万吨,虽少于1942年的930万吨,但仍超1941年的670万吨。1941年却未发生饥荒。

然而,不论是“饥荒调查委员会”还是阿马蒂亚·森的理论,都无法完全解释事实。

如果是生产者囤积粮食求高价,为什么连大量中小地主也会因饥饿而死?如果价格过高导致买不起粮,市场逻辑应促使价格下降,为什么直到新粮收获才缓解?

所有这些解释,似乎都在为英国殖民当局逃避责任。

事实上,孟加拉大饥荒的根源,是英国殖民当局的种种错误和恶劣政策,他们人为制造了这场灾难。

在日军逼近时,英国当局慌乱销毁粮食库存,却又禁止从澳大利亚等地进口粮食,同时大量囤积军粮,直接导致民间粮食严重短缺,是饥荒爆发的关键原因。

更甚者,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拒绝了对孟加拉的各种援助。英国以“战时航运短缺”为借口,禁止船只停靠印度港口,甚至在国际上否认饥荒存在,拒绝宣布孟加拉及印度处于饥荒状态。

当盟国获悉孟加拉灾情,美国和加拿大愿意提供粮食援助,均被丘吉尔拒绝。印度新任总督阿奇博尔德·韦维尔等官员试图调集援助,也被丘吉尔阻止。

可以说,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大地加剧了饥荒的严重性。

后世学者普遍认为,作为帝国主义象征的丘吉尔极度反感印度独立运动,心理上充满对印度人的偏见。

据记录,丘吉尔曾在战争内阁会议上公开表示:“饥荒是印度人自己的错,他们像兔子一样繁殖”,并补充称“我讨厌印度人,他们是野蛮民族。”他还嘲讽说,对于不断上升的死亡数字,他唯一的遗憾是甘地不在其中。

直到今天,英国当局仍未对孟加拉大饥荒承担任何责任,也未作出任何道歉。(作者:陶慕剑)

发布于:天津市

ag客户端app下载网址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